EHA大咖访谈丨梁洋教授:免疫为本,骨髓生态系统形成对多发性骨髓瘤抗CD38治疗的继发耐药性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4/11/4 16:45:25  浏览量:834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邀梁洋教授接受采访,深入解读该研究内容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并指明未来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第29届欧洲血液学会(EHA)年会于2024年6月13日至16日在西班牙马德里盛大召开。作为欧洲血液学领域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每年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一起分享并探讨有关血液学的创新理念及最新的科学和临床研究成果。在本届大会上,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梁洋教授团队关于“骨髓生态系统形成对多发性骨髓瘤抗CD38治疗的继发耐药性”的研究成果入选口头报告(S198),为优化多发性骨髓瘤抗CD38治疗耐药带来重要参考和启示。《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邀梁洋教授接受采访,深入解读该研究内容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并指明未来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研究简介

背景
 
抗CD38治疗在多药耐药的多发性骨髓瘤(MM)中显示出临床疗效。然而,所有患者最终都会经历复发。因此,需要阐明在治疗诱发应激和获得性耐药发展中影响免疫生态系统调节的主要因素。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抗CD38治疗获得性耐药的潜在机制。
 
方法
 
使用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和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识别配对的预治疗和获得性耐药样本中的细胞组分和免疫细胞的空间变化。
 
结果
 
图a展示了操作策略的示意图。通过T细胞的无监督聚类,识别出T细胞系中的七个群体。在抗CD38治疗后复发的样本中,GZMK+CD8+T细胞的百分比增加(图b)。GZMK+CD8+T细胞的多样性在超过一半的患者中观察到。在另一个队列中,我们观察到在原发性或复发性CD38耐药(Res)期间GZMK的中位荧光强度(MFI)表达水平较高,而在完全缓解(CR)病例中水平较低(图c)。GZMK+CD8+T细胞表现出更高的细胞毒性和耗竭的转录特征。同时,CD8+T细胞在复发时总体上显示出增加的耗竭特征、增加的细胞毒性特征和减少的原始特征(图d)。大多数检查点标记的表达在耐药后增加,表明T细胞功能障碍可能是一个关键的促成因素(图e)。我们还分析了B细胞、髓系细胞和NK/NKT细胞的变化(未显示)。浆细胞被分为9个簇,与预治疗相比,耐药时恶性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加(图f)。浆细胞2、5、7和8簇在获得耐药后增加(图g)。结合GO/KEGG富集分析,热图显示了特征标记基因和选定信号通路的表达水平(图h)。
 
在DSP分析中包括了用CD138+标记的肿瘤中心区域和用CD45+标记的肿瘤边缘区域的AOIs。DSP中标记的CD138+和CD45+细胞也根据H&E和IHC染色进行了评估和调整(图i)。基于改变的免疫亚群特征的ssGSEA算法显示,C1QB+M2样巨噬细胞、GZMK+CD8 T细胞、KLRC1+NK细胞和TRGC2+NKT细胞的签名增加,而PLPP5+B细胞在肿瘤中心区域减少。在获得耐药后,CD138+细胞中耐药浆细胞8簇的签名升高(图j)。使用高签名分数组作为参考,具有高耐药浆细胞8簇签名的人在四个数据库中显示出较差的生存率(仅显示MMRF)(图k)。
 
基于SCENIC分析(未显示),我们确定MYC调控子是关键激活因子,并假设免疫细胞激活的IFN-γ诱导了MYC的激活,从而导致耐药(图l)。在进一步的体外实验中,发现IFN-γ暴露刺激了MM细胞系中cMYC的表达,并增加了cMYC的磷酸化(图m)。乳酸脱氢酶释放测试显示,cMYC抑制剂MYCi975对daratumumab(Dara)获得性耐药的浆细胞表现出细胞毒性,并逆转了对Dara的耐药性(图n)。此外,还提出了MYCi975和daratumumab的协同效应(图o)。进一步的体内实验验证了,当与MYCi975结合时,Dara耐药在MYC过表达(MYC-OE)小鼠中被逆转(图p)。
 

结论
 
结果表明,CD8+T细胞、NK细胞和B细胞的数量和空间变化是导致获得性耐药的主要因素。在抗肿瘤压力后,MYC的增加激活及相关生物和代谢程序的提高可能是促进获得性耐药的关键机制。
 
大咖访谈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在本次大会上,您团队的一项关于抗CD38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后继发耐药性的研究入选口头报告,首先请您简单介绍下开展该研究的背景和初衷?

梁洋教授:多发性骨髓瘤目前仍不可治愈。目前临床上,达雷妥尤单抗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但随着耐药的出现,最终患者仍然要面临疾病的复发。可能的耐药机制包括克隆演变导致的CD38表达下调、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的减弱、特异的耐药亚克隆的存在等,但目前骨髓微环境,尤其是骨髓免疫生态系统组成部分,与继发达雷妥尤单抗耐药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因此我们的研究主要关注继发达雷妥尤单抗耐药患者骨髓免疫生态系统中相关免疫细胞的变化。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研究发现CD8+T细胞、NK细胞和B细胞的数量和空间变化是导致MM抗CD38治疗获得性耐药的主要因素。您能否详细介绍一下这些免疫细胞的变化是如何影响治疗效果的?

梁洋教授:我们发现随着耐药的产生,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增强,导致CD8+T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减弱,难以有效杀伤肿瘤细胞。达雷妥尤单抗通过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发挥抗肿瘤作用。我们发现在耐药过程中,行使ADCC职能的NK细胞亚群数量显著下降。同时我们还发现特定肿瘤浆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在研究中,MYC的激活被确定为促进获得性耐药的关键机制。您能否进一步解释IFN-γ如何诱导MYC的激活,以及这种激活如何促进耐药性的产生?

梁洋教授:我们的研究发现IFN-γ可能来源于骨髓免疫生态环境中的位于肿瘤区域中心的CD8+T细胞。IFN-γ作用于肿瘤细胞,进一步激活MYC及其调节网络,导致其相关生物学功能活性的改变,包括核糖体生物合成、核苷酸生物合成、代谢重编程和免疫重塑等。体内外实验也表明抑制MYC可以逆转对达雷妥尤单抗的耐药。鉴于该发现,为应对抗CD38治疗后的耐药性问题,临床上可考虑MYC抑制剂与CD38单抗的联用。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在您看来,未来针对MM的耐药性研究应该关注哪些方向?您认为哪些新技术或新方法可能会为耐药性的研究和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梁洋教授:未来针对MM的耐药性研究应该更加关注骨髓免疫微环境对肿瘤耐药的影响。目前CAR-T细胞疗法已经在复发难治性MM的治疗中起到了显著的疗效,其中又以抗BCMA CAR-T最为成功。未来可以继续期待其他替代靶点,以及双靶点CAR-T治疗的问世。
 
专家简介
梁洋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肿瘤科科主任、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导、博士后导师、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组长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浆细胞疾病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西整合医学学组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主委
广东省高层次引进人才,珠江人才计划,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学者
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博士,耶鲁大学肿瘤中心血液系博士后,专业方向血液肿瘤发病机制及靶向治疗
主持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项目,在NEJM,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JCO,Cancer Cell等高水平同行评议专业杂志发表多篇临床及科研文章,累计引用次数2800余次,担任Leukemia杂志通讯编辑和国际编委,同时为STTT,JITC,Cell Reports等高水平国际杂志及《中华血液学杂志》审稿人。

 

 

版面编辑:张靖璇new  责任编辑:无医学编辑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多发性骨髓瘤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