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与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的联合指导下,我国乳腺癌专家共同制定并发布了《中国乳腺癌单病种分级诊疗专家共识(2025版)》(以下简称《共识》),标志着我国乳腺癌分级诊疗体系日臻成熟。《肿瘤瞭望》特邀推进《共识》制定的组织单位代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马飞教授、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黄二丹教授接受采访。两位专家立足“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中“全面建立成熟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要求,以乳腺癌为重要突破点,深入探讨分级诊疗制度的内涵与实施过程中的阻力及解决方案、分级诊疗制度在乳腺癌领域开展的必要性、《共识》颁布对乳腺癌分级诊疗的意义和影响,强调便捷治愈模式对提升乳腺癌同质化诊疗水平的价值,为以乳腺癌单病种为核心的整合性医疗服务便捷转型指引了创新方向。
编者按: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与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的联合指导下,我国乳腺癌专家共同制定并发布了《中国乳腺癌单病种分级诊疗专家共识(2025版)》(以下简称《共识》),标志着我国乳腺癌分级诊疗体系日臻成熟。《肿瘤瞭望》特邀推进《共识》制定的组织单位代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马飞教授、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黄二丹教授接受采访。两位专家立足“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中“全面建立成熟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要求,以乳腺癌为重要突破点,深入探讨分级诊疗制度的内涵与实施过程中的阻力及解决方案、分级诊疗制度在乳腺癌领域开展的必要性、《共识》颁布对乳腺癌分级诊疗的意义和影响,强调便捷治愈模式对提升乳腺癌同质化诊疗水平的价值,为以乳腺癌单病种为核心的整合性医疗服务便捷转型指引了创新方向。
落实“健康中国2030”要求,以患者为中心全面建立成熟、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
肿瘤瞭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章节提出要“全面建立成熟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请问应如何理解这一概念?成熟、完善、而且全面建成的分级诊疗制度应该是什么样的?
黄二丹教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报告明确提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在于建立以基层为重点的分级诊疗体系,这也是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首要任务。分级诊疗并非简单地将医疗机构职能划分开,而是要实现医疗资源高度整合,表现在各层级医疗机构功能错位发展与服务流程的紧密整合,其关键在于构建以人为中心、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当前,我们的医疗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过度以机构为中心。因此,我们需要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将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等各个环节有机串联起来,促进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而非竞争,围绕患者的需求提供一站式、整合式的医疗服务。这才是分级诊疗的核心所在。
肿瘤瞭望:2024年10月,卫健委《关于加强首诊和转诊服务提升医疗服务连续性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30年,分级诊疗体系要发挥有效作用,形成规范有序的就医格局。目前看来,实现这一目标面临着哪些现实阻力?应如何克服?
黄二丹教授:为了实现“到2030年,分级诊疗体系要发挥有效作用,形成规范有序的就医格局”的目标,首要的是实现理念转变。在推动分级诊疗的过程中,存在多个关键的抓手。在基层层面,关键是要落实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在医疗机构层面,则是要构建分级诊疗体系,特别是以紧密型医联体为核心的分级诊疗体系。在县域范围内,我们正在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建设;在城市地区,我们正在探索建立城市紧密型医疗集团。
在上述过程中,我们发现,当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后,真正的挑战在于服务模式的转变,尤其是如何动员和反馈专科医生的职业行为方式。这便涉及到医生执业方式的根本性改变——从被动地在医院等待患者上门,转变为主动开展针对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实施主动的健康干预。然而,当前各层级医疗机构在这方面都缺乏的相关能力。
因此,在基层,我们应该以家庭医生签约和家庭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平台,推动主动健康管理;而在医院层面,则应推动重大疾病分级诊疗体系的区域健康数据治理。这些都需要借助新的生产工具,即信息化手段来转变相应的职业行为。这无疑是所有困难中最具挑战性的一项任务。
完善并执行分级诊疗制度,乳腺癌先行打造肿瘤领域“标杆”
肿瘤瞭望:在分级诊疗的规划及实施中,为什么会选择乳腺癌作为单病种分级诊疗的先行领域?
马飞教授:乳腺癌是我国首个制定分级诊疗制度指导方案的恶性肿瘤,自2016年原国家卫计委联合多部门发布首版《乳腺癌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以来,便确立了“多学科协作、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核心理念。历经多年实践,此次《中国乳腺癌单病种分级诊疗专家共识(2025版)》的更新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了乳腺癌分级诊疗制度。
乳腺癌作为首个分级诊疗制度示范瘤种的原因有三:
1、乳腺癌疾病负担的严峻性。乳腺癌位居全球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我国发病人数及死亡人数均居世界首位,疾病负担持续加剧。这种高发性与危害性,使构建分级诊疗体系成为提升整体防控效能的必然选择。
2、诊疗体系的成熟度。乳腺癌是实体肿瘤中最早完善分子分型、实现精准治疗的瘤种,其治疗涵盖靶向、免疫、内分泌等多种创新疗法,且多数药物已纳入医保目录,可及性高。当前乳腺癌5年生存率超过80%,部分中心达90%以上,未来乳腺癌的规范化治疗不能仅依靠大型医院,也需要各级(市县级)医疗机构共同参与,分级诊疗制度为分级诊疗实施奠定了技术基础。
3、全周期管理的需求。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对于癌前筛查、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管理的全周期管理需求,决定了必须构建“预防-诊疗-康复”一体化的分级协作网络,动员各级医疗机构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乳腺癌防控。
基于以上特点,国家选择乳腺癌作为分级诊疗制度的示范瘤种,乳腺癌分级诊疗不仅成为肿瘤领域分级诊疗的样本,更承载着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全民健康的重要使命。
《中国乳腺癌单病种分级诊疗专家共识(2025)》颁布,全方位跨学科提供建设参考依据
肿瘤瞭望: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中国乳腺癌单病种分级诊疗专家共识(2025)》正式颁布,请您谈谈该共识的意义及影响?
马飞教授:2016年原国家卫计委首次发布《乳腺癌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后,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宣讲、调研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1、各级医疗机构间权责划分不清晰,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导致协作效能受限;2、当时诊疗技术体系尚未健全,整体治疗效果不理想,客观上制约了分级诊疗的落地进程。
经过近年持续探索,以乳腺癌为试点的单病种规范化诊疗质控工作已取得重要进展。当前乳腺癌诊疗已在全国层面实现规范化和同质化管理的全面覆盖,为《共识》的升级提供了成熟的实践基础。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通过前期建设和管理,各级医疗机构与专业人员的职能分工已逐步明晰,技术协作路径日益顺畅,以患者为中心的便捷诊疗模式如日渐诊疗、创新剂型应用为提升同质化分级诊疗水平提供了助力,这使得《共识》的推行更具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黄二丹教授:如前所述,不同机构之间的资源整合尤为棘手。樊代明院士曾着重强调:当代医学“贵在整合、难在整合、赢在整合”。由于资源众多,需要整合的内容庞杂,我们只得采取针对具体疾病逐一探讨的方式,将政策管理、临床服务紧密融合。
因为乳腺癌发病率增长速度快、诊断明确、生存期长,患者对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有着更高需求,社会对此关注度高,故而是开展并推动分级诊疗,构建上下贯通的一体化诊疗服务体系的理想选择。
在乳腺癌分级诊疗过程中,我们主要聚焦四个核心重点:
1、以乳腺癌的分级诊疗技术方案为核心,制定临床路径。
2、构建跨学科、跨体系的专病联盟,成立专家组织定期更新、维护、完善并迭代分级诊疗技术方案。
3、构建示范中心、规范中心、防治中心三级乳腺癌诊疗网络,明确各级功能定位,推进协同合作。
4、以省为单位推动分级诊疗的落地实施,以乳腺患者的规范管理率为核心指标,力求让医患共同获益。
因此,我们认为,本套《共识》可确保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地。
总结
《中国乳腺癌单病种分级诊疗专家共识(2025)》发布
《中国乳腺癌单病种分级诊疗专家共识(2025版)》的发布,标志着我国肿瘤分级诊疗迈入新阶段。马飞教授指出,乳腺癌作为首个示范瘤种,凭借高发态势、技术成熟度及全周期管理需求,为分级诊疗提供了“防-筛-诊-治-康”一体化模板。通过构建三级诊疗网络与专病联盟,明确各级机构职能,将助力同质化诊疗水平提升,大幅缓解跨区域就医压力。黄二丹教授强调,乳腺癌分级诊疗是我国国家政策的导向,将“以患者为中心”理念转化为行动,整合医疗资源,发挥以日间诊疗、创新剂型应用为代表的便捷诊疗模式价值,为医疗资源提供便捷转型,引导《共识》落地,将有效破解医疗资源配置失衡、跨机构协作低效等难题,为患者带来同质化诊疗。
两位专家认为,乳腺癌分级诊疗的机制创新与标准化实践,不仅为肿瘤领域其他癌种提供了可复制范本,更成为“健康中国”战略落地的鲜活注脚,为中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医疗获益。
马飞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治疗中心主任
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专委会秘书长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委会副主委
国家癌症中心乳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规范委员会秘书长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入库专家
中国药师协会肿瘤专科药师分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心脏病分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委会秘书长
全国女性卵巢保护与抗衰促进工程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肿瘤分会总干事长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副理事长
北京市肿瘤治疗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肿瘤化疗质控专委会主委
Cancer Innovation主编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首都十大杰出青年医生”“中国肿瘤青年科学家奖”等荣誉称号
黄二丹教授
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健康战略与服务体系研究部主任
中国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常委
国家统战部、卫健委、发改委、医保局、退伍军人保障部医改专家组成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医疗体系规划、公立医院治理、医院绩效评价。
承担国家有关部委以及地方政府多项医改工作,包括:负责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绩效评价、新时期公立医院党的建设与创新研究、雄安新区起步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专项规划等政策研究项目;承担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千县工程、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等政策推进工作。
主动发起以专病联盟落实整合型健康服务体系的实践探索。